栏目名称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学院首页> 教学工作>
正文
匠心筑力学 丹心育桃李——记昆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邱志刚
作者:建筑工程学院 时间:2025年09月11日 16:51 点击数: 文章来源:

力学是工程之基,教学是育人之本。以严谨之精神传道授业,以赤诚之爱心培育栋梁,他愿做学生力学世界的引路人,人生征途的指南针。

——题记

邱志刚,男,副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昆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自投身高等教育事业以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以“力学”为基,以“育人”为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他主讲的《结构力学》课程是工科专业的核心基石;他担任班主任的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24班的学风浓厚、凝聚力强;他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他深耕科研,主持多项省级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及学术著作;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更是在教学比赛中折桂。邱志刚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育人成效,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是昆明学院新时代优秀教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精研教学,匠心独运,筑牢工程人才之基

邱志刚老师深知,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结构力学》不仅是专业基础课程,更是未来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他始终将课堂教学视为生命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致力于打造高质量、有深度、能启智的力学课堂。

他追求教学内容的“精”与“新”。面对力学理论抽象、公式繁多的特点,邱老师潜心钻研教材,广泛涉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案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他善于将复杂的力学原理与生动的工程实践相结合,从宏伟的桥梁、高耸的塔楼到精密的机械构件,信手拈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他注重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洞悉学科发展的脉搏,激发专业兴趣和创新思维。持续进行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B站的线上教学已持续近4年,期间收获众多学友的点赞和好评,播放数达4万次!实现了线下与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

他探索教学方法的“活”与“实”,获得学校首批一流课程建设、一流思政课程建设批准。邱老师积极拥抱教育信息化浪潮,熟练运用多媒体、仿真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他善于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变“满堂灌”为“互动场”。他特别强调力学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背景,鼓励学生动手进行模型制作、结构分析软件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他常说:“力学不是纸上谈兵,要让学生感受到力在结构中的‘流动’与‘传递’,理解其背后的工程智慧。”

正是这份对教学的执着与热爱,让邱老师的课堂充满魅力。他的讲解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和同行认可。其教学成果在各级教学比赛中得到充分印证,2024年他荣获校第九届教师课堂讲课比赛一等奖、2023年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这是对他精湛教学技艺的最高褒奖。他所教授的《结构力学》课程,学生评教成绩始终为优,并被学校评为A级科课程,成为学校公认的“金课”,为培养具备扎实力学功底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春风化雨,亦师亦友,构筑学生成长支撑

“为人师,更要为人友,甚至为人兄长。”这是邱志刚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始终秉持的理念。在担任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24班班主任的四年里,他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他们生活上的朋友、思想上的引路人。

邱老师深知,有效的沟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他坚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内容涵盖专业认知、学业规划、生涯发展、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方面面。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无论大小,都耐心解答、及时回应。他更注重“一对一”的深度交流,通过宿舍走访、个别谈心、课间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有一名学生叫何宗越,令邱老师记忆深刻。记得大一入学的时候,别人都是家长陪同,而他却形单影只,与周围热闹的人群显得格格不入。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很强,邱老师特意记下了学生的住址和电话,随后便约他喝奶茶,进而了解他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邱老师首先跟学生聊起自己坎坷的求学之路,尤其是说到自己本科阶段如何从母亲突然离世之中走出迷茫时,学生终于放下了戒心,吐露自己的困境。原来学生来自曲靖一个偏远山村,从小就不学无术,经常打架斗殴,留级了几次,让家里人操碎了心。这一切在其读高中的时候,被一场以外终止,他因为故意伤害同学被劳教处分,母亲本无工作,父亲也因此丢了公职,这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虽然后面复读他考上了大学,但年龄上与同班人的差距,以及对家人的愧疚,让其始终抬不起头来。了解到此情形的邱老师,对何宗越说:“我家里也穷,曾经也不懂事,也和你一样,经历了家里的变故以后,开始理解父母的不易。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每天只吃2顿饭,每餐控制在3元钱,同时还进行勤工俭学工作。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拿奖学金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报恩。相信我现在取得的成绩,母亲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您说的对!”,何宗越激动的说:“我今后一定牢记您对我讲的话,好好学学习,报答父母!”。受到鼓舞的何宗越确实不负众望,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还在大二时如愿当上了班长!一次他主动找到邱老师说:“老师,真的谢谢您的鼓励,让我重拾信心!我用我的奖学金给爹妈买了新衣服,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努力赚到的钱给他们买礼物,我爹妈不擅言谈,只是眼里噙着泪水,说我长大了!”。邱老师也十分感动,从学生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邱老师倾力护航学生成长,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产生的负面情绪,用温暖的话语和真诚的关怀,成为学生得以信赖的“心灵港湾”。

在他的悉心管理和温情陪伴下,2018级土木24班形成了“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优良班风,班级凝聚力强,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班级整体成绩优异,多次荣获校级“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等称号。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均位居学院前列。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刚哥”,这份称呼背后,是学生对邱老师亦师亦友般深厚情谊的最好诠释。

科教融合,勇攀高峰,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邱志刚老师坚信,高水平的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他始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形成了良性循环。

他聚焦学科前沿,潜心科研攻关。邱老师长期致力于地震工程、工程力学等领域的研究,瞄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问题。作为土木工程防灾减与护技术科创新团队和高烈度工程减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特色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土木工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积极总结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并参与撰写了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其研究成果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展现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

他践行科研反哺教学,提升育人质量。邱老师善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研究方法和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他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本科生纳入研究团队,让他们在真实的研究环境中学习科研方法、培养科研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在邱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在力学与结构设计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例如,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顶级赛事中,他带领的学生团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创新设计和精湛的动手能力,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和省级特等、一等奖等奖项。这些竞赛成绩不仅是学生能力的证明,更是邱老师科教融合、创新育人理念结出的丰硕成果。通过竞赛,学生将课堂所学力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系专业,勇挑重担,助力学科建设发展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邱志刚老师始终心系学院和专业的发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学科建设和专业认证等各项工作中,为提升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在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优化,还是教学大纲的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邱老师都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他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积累,为本专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迎接专业评估、认证等重大任务时,邱老师更是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他深知这些工作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了大量工作。从支撑材料的收集整理、自评报告的撰写打磨,到专家进校考察的协调配合,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充分展现了昆明学院教师的责任担当和主人翁精神。

结  语

邱志刚老师,一位扎根昆明学院讲台的力学专家,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良师益友。他以“力学”之严谨,构筑学生知识大厦的坚实基础;以“育人”之赤诚,点亮学生人生前行的明灯;以“科研”之创新,赋能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以“奉献”之担当,助力学科专业的蓬勃发展。他精研教学,匠心育人;他亦师亦友,温暖相伴;他科教融合,勇攀高峰;他心系专业,无怨无悔。